<div id="6ojqi"><address id="6ojqi"></address></div>
    <code id="6ojqi"><b id="6ojqi"><rt id="6ojqi"></rt></b></code>

    <thead id="6ojqi"></thead>

    1. <thead id="6ojqi"></thead>

        <meter id="6ojqi"></meter>

      1. <thead id="6ojqi"></thead>

          1. 返回首頁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

            來源:www.993144.com??時間:2023-02-11 01:46???點擊:299??編輯:admin???手機版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體現在宗教、婚俗、喪葬、住房、利益禁忌等方面上。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于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2、哈尼族根據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見岳父岳母,并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信送親的隊伍則挑著背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

            3、哈尼族具有特別的喪葬方式

            人死后實行土葬。一些地區為死者選擇墓地時用滾雞蛋的方式,雞蛋滾到什么地方破了,就在那里挖穴埋葬。?

            4、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墻,最后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于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5、哈尼族具有特別的禮儀禁忌

            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并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

            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后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里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哈尼族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國云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于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老撾、越南的北部山區。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哈尼族總人口數為1660932人。

            婚戀

            1、婚姻制度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在西雙版納比較嚴格。一般認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習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則被允許。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區實行包辦婚姻。

            2、踩路訂婚

            墨江碧約人有“踩路”訂婚的習慣,就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后,由雙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沒有遇到兔子等野獸,就算訂婚了。

            3、父子連名

            哈尼族保留著古羌戎父子連名制的傳統,即父親名字后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起頭字,世世代代連續下來。其名全系二字音,并冠以漢姓,多以波、約、黑、勒、沙、孟、朗、卜、車等做男名的首音。首音除具有父子連名的意義之外,還具有紀念性和象征性的含義。

            喪葬

            在哈尼族的人生禮儀中,葬禮是最為隆重的。

            哈尼族葬禮中一般都有吃臨終飯、續氣、鳴槍宣告、易床、停尸、凈身穿壽服、釘棺等一系列儀式。

            1、哭唱挽歌

            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貫穿了喪葬活動的始終。對挽歌唱詞掌握得多寡深淺,無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聰穎能干的尺度之一。姑娘少婦一遇喪事,便群起聚集喪家,實地摹仿學習。因而整個場面,真假哭聲混雜而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然而一曲喪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讓每個聽者潸然淚下。

            2、誦經

            出殯前兩天,喪家要請有名的摩匹(祭司)給死者念育“指路經”和家譜,眼睛半睜半閉,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擊幾下。歸途中還須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斷念誦家譜,這樣,死者才會順利得到祖先承認。

            3、莫搓搓

            是哈尼人的一種隆重的喪葬形式。只為正常死亡的高齡男女舉行,一般無兒無女或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舉行莫搓搓。莫搓搓的含義是:替死者洗刷罪孽,為其鬼魂安排一個有吃有喝有玩的理想環境,它不但是對祖先的崇拜,也是對生者的安慰。

            在出殯前夜,青年男女在喪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鑼打鼓。年輕人眉目傳情,歌聲舞影,通宵達旦。哈尼山寨平時嚴禁有關性內容的玩笑在異性或親戚面前出現,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樂共有的景象,而這恰恰體現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著生,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

            哈尼族,現有人口約1254000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臘、祿勸、新平等地。 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意愿,統一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種方言。2 0 世紀5 0 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 0 0 至2 5 0 0 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梯田。他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創造了高達上百級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有著豐富的口頭文學,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隨身攜帶樂器。以農歷十月為歲首,節日主要有十月節(新年)和六月節“苦扎扎”)。

            [宗教習俗]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飲食習慣]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等。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人喜將瘦肉剁細,與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為主食的上品。 不論平時或節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長利用當地土特產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類及各種風味菜肴。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塊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鹽、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飲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飲用的酒多是自家釀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鮮茶,鮮茶有一種苦澀味,但能消暑解渴。

            [婚喪習俗]

            哈尼族十分重視男女婚戀的喜慶活動。往往以配對就宴的方式選擇戀人,一般在配對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應諾后,由小伙子湊錢,請烹調師傅主廚,殺公雞、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進行準備。夜里10點鐘左右開宴,參加者約10―30人,圍觀者熙熙攘攘。屆時燈火通明,桌上擺滿各式菜肴。先將煮熟的大公雞頭朝上擺上餐桌,并把兩個雞睪丸和一只活螃蟹懸掛在雞身上,由“伙子頭”和“姑娘頭”從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對入坐,隨后舉杯祝酒對歌,盡興方散。這時小伙子們用芭蕉葉包上糯米飯和菜送給姑娘們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雙方情意合,可相約下次會面的時間。當地人稱這種求愛方式為“阿巴多”,常為農閑時舉行。

            [建筑特色]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家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瓏美觀,獨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栗寨最為典型。

            [服飾特色]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余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著。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民族禁忌]

            哈尼族有許多禁忌,如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等等。

            哈尼族風俗習慣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歷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后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干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伙,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秋千。喜喝新谷酒 在每年的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都要舉行一次“喝新谷酒”的儀式,哈尼語稱“長奴抽扎”或“車收資八都”,預祝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里。這天,各家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穗,倒掛在堂屋右方后山墻上,采下百來顆谷粒,放進酒瓶里泡新谷酒。然備辦美味可口的飯菜全家共飲,有的還請鄰居長輩男子來喝新谷酒。席間,客人舉杯唱起祝酒歌:

            象黃牛尋找春天發出的青草,

            我們爽快地喝著噴香的米酒。

            紅紅的竹筷粘著黃鱔,

            花花的杯子盛滿美酒。

            豐收的糧食堆積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全家老少跟著端起酒杯,喝上幾口新米酒,即使是嬰兒也要在小嘴上抹上一點。據說,這樣可使全家老少無病無害,幸福安寧。包頭巾 云南藤條江南岸的哈尼山寨里,人人都有自己做的包頭巾。女的方方的一塊,團溜溜包在頭上;男的寬約六寸,長掛掛一條,寬綽綽纏在頭上。小姑娘還不懂事時,戴一頂靈巧的兩角小帽。長大了,脫下小帽,包上一塊包頭巾,用一截絲線箍著,表示這“然咪”(姑娘)成熟了。這時,村上的一些人看上了,就會來提親。小兒子一落地,就戴個拼縫的小團帽。(因它形狀團團的,哈尼人叫它“包嘟”)。人長大了,團帽又縫大一點,一直戴到結婚。結婚時,舅母要從自家的織布機上剪下一塊兩丈多長的布,然后染得紫藍紫藍的,送給新婚的外甥。祝愿他們男耕女織,勤勞動,來日美好的生活象包頭巾一樣長。

            樸素簡易的包頭巾,是哈尼人敦厚樸實,勤勞勇敢的象征。姑娘的小帽 哈尼族支系的碧約人,每個姑娘都戴用黑色土布縫制的小帽。小帽有六個角,四周鑲著小銀泡,帽頂正中又鑲一顆大銀泡,大銀泡下縫有一束紅線。

            碧約姑娘未成年戴一頂小帽,是表示對家中老人的尊敬;成年以后要戴兩頂小帽(一頂是為情人準備的)。按碧約人的習俗,姑娘一旦被小伙子看中,小伙子為了表示對姑娘的愛慕之情,就把姑娘的小帽搶去一頂。如果姑娘也愛上這個小伙子,就順從地讓他搶去;反之,姑娘就把小帽要回來。

            姑娘的小帽一直戴到婚后,懷了孕不再戴了,這時改成打包頭。尖頂白頭巾 滇南紅河一帶的葉車(哈尼族支系)婦女,不論在紡織、做飯,或勞動、串親、趕場、集會,總愛戴一頂潔白的尖頂白頭巾。它不但能防塵、遮日和護發,而且還是一種美的裝飾。

            尖頂白頭巾是用寬約一尺、長二尺的家織白布縫制的,呈尖角狀,酷似剛出土的白竹筍。頭巾后尾部寬布長,被風一吹,飄飄蕩蕩,別有風致。帽的側后處,有股白線帶,有的還用紅綠絲線在后尾邊沿,繡上別致、鮮艷的圖案。

            據說,古代的葉車人,原住在一個美麗的湖濱草原上,后來人口增加了,就南遷到水草豐美的“葉車朗灰”(昆明滇池西山一帶)。不久,因和一強大部族發生沖突,只得四處流浪。若干年后,遷到“阿迷州”(現開遠一帶)居住。但那個強大的部族又追蹤而來,善良樸實的葉車人忍無可忍,被迫應戰。經過七十七天的浴血奮戰,葉車人失敗了,他們紛紛逃進紅河一帶的深山里。婦女們用自己紡織的白布縫成尖頂白帽罩在頭上,并用頭巾后擺住臉,使敵人無法辨認。后來,發現其他族的婦女戴尖頂白帽的也很多,于是又決定在葉車婦女的頭巾上釘根白帶,作為標志,以示區別。從此,便一代一代,沿襲至今。哈尼女子和銀泡 為什么阿姐、阿嫂,還有那些象月亮一樣美麗的“然迷”(姑娘)在染得紫藍紫藍的土布衣裳上,系腰上,點綴著成排成行花紋別致的銀泡?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姑娘在出嫁前晚,唱起了傷心的歌,把她的手足同胞兄打動得痛哭流涕,半晌才莫明其妙地說:“我的好妹妹,別哭了,別哭了?!?/p>

            妹妹傷心得抽泣不止:“阿哥啊,樹葉和樹枝都是生長在樹干上,我和阿哥都是阿媽生養,阿哥挖田我刮土,今天我為啥不得一丘田?” 她越發傷心了,淚雨縱橫地哭訴道:“阿哥下石腳筑墻時,我就上山去,不顧刮破臂膀,割來茅草,今天你們住在新房里,想把我賣去遠方呀?屋里的大肥豬,頭頭是我割豬草來飼養大的,還有成群的雞,只只都是我一把把撒下糧食喂大,現在,為什么陪送我的就只有一支枯篾兜?!”

            那憨哥聽了,手腳無措,粗聲粗氣地唱道:“兄妹不興住在一個屋里,這是老輩人興下來的。我的好妹妹,三塊田,給你上頭那塊;三間房子,給你上邊那間?!闭f完,揉搓著手,眼睜睜望著妹妹。妹妹說:“不要不要!上頭那塊田樹木遮陰,谷子開白花;上面那間草房,椽子小,茅草單薄、通風漏雨的。我要中間的那間房,中間的那塊田?!?/p>

            阿哥說:“中是那間房子和中間那塊田是老輩人留給兒子的,不興給妹妹。邊上的兩塊田和兩間房子,你就挑一間,選一塊吧?!? 妹妹哭聲越大,不見回答。

            “姑娘和兒子不興分財產、房屋。好羅好羅,就這樣做吧?!鞍⒏缃K于哄過了妹妹。不分水田,便包一包白生生的糯米飯送她;不給房子,哥哥從三間屋檐拉下三根茅草,折成三截,塞在一支小竹筒里,放在妹妹的竹篾兜底下;不分豬,以后回來過年,哥哥送她一條大豬腿,還買來銀泡、銀鐲頭、銀耳環給妹妹帶上……就這樣把她嫁出去了。因此現在山寨的姑娘出嫁,都佩戴著銀首飾。只要妹妹從婆家回來過年,哥哥如不殺豬出要買條豬腿送給妹妹……哈尼人和黑色 走進哈尼山寨,無論是男是女,是大人還是小孩,其一身穿帶都是黑的──衣服是黑的,褲子是黑的,包頭是黑的,就連褲帶也是黑的。

            據說,在古老的年代里,哈尼人喜歡淺色的服裝,尤喜歡淺藍和深白色。但是,那時哈尼人居住的地方“魔鬼”當道,蟊賊很多,年輕的姑娘常遭污辱。一次寡婦克略大媽,帶著兩個美貌的女兒上山采藥,不幸禍從天降,克略大媽被蟊賊打死了,兩個女兒被蟊賊追趕,逃往深山,住進老林,以挖山藥度日,在挖山藥的過程中,衣服被藍靛葉染得青一塊紫一塊,淺色的衣服竟完全變成油黑色。由于著黑色的衣服,她們才易于躲避蟊賊,得以幸存人間。從此,哈尼人就用藍靛葉染布縫衣,把黑色當作生命的保護色傳到今天。當布谷鳥叫第一聲的時候 在云南元江一帶,居住在那里的男女老少,每當春天第一次聽到布谷鳥的叫鳴聲時,都要回答一聲:“我聽見了?!睋f,這可使勤勞的哈尼人家五谷豐登,健康平安。

            相傳哈尼古時分不清農事節令,栽種的莊稼收成不好,人們終年辛苦,到頭來仍是缺吃少穿。天上的阿波摩米(哈尼人尊敬的天神)實在不忍心他們挨凍受餓,于是發了慈悲心,指派素有金嗓子之稱的布谷鳥來到人間,傳達春天的信息,教哈尼人懂得分別節令,種好莊稼;待到八月中秋,又帶回五谷品種,向阿波摩米匯報成績。布谷鳥背負阿波摩米的重托,年年來回奔飛于天上和哈尼山寨,給哈尼人帶來了春天。從此,哈尼人根據布谷鳥傳來的信息,春種,夏鋤,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日子過得有條不紊,豐及足食。認舅舅 在夏日的黃昏或是初春的早晨,如果你路過哈尼山寨,那些衣著艷麗的哈尼姑娘,或身背幼兒的少婦,就會抓一把炒黃豆給你吃。你地這舉動可不要大驚小怪,這是她們在“認舅舅”。

            傳說很久以前,一個年輕的母親背著孩子回娘家,途中過河時,突然遇見一個吃人的魔鬼。她隨機應變,抓起一塊石頭打過河去,石頭飛到對岸,魔鬼以為人飛過去了,就跟著跳過河去。正在這時,來了一個過路的漢子,把魔鬼消滅了。為了感謝過路的救命之恩,少婦領著孩子認他為舅舅。從此,哈尼人就有了這個習俗。

            認舅舅,一般在孩子滿三、四個月之后。婦女帶上一包糯米飯,兩個熟雞蛋或是鴨蛋,一、二斤炒黃豆上路。當遇著迎面而來的人,不論認識與否,都要請他吃炒黃豆。經過小溪,小河時,則將事前準備的一塊扁平圓滑的小石頭扔過去,以示消災除禍,路途平安順利。開秧門 每逢春耕之前,整個哈尼村寨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他們以古樸的傳統儀式──“開秧門”來迎接豐收播種的節日。

            這天,雄雞剛叫頭遍,村寨里便炊煙裊裊,家家一早吃黃飯、紅蛋。并讓牛也吃點黃飯團,以示同甘共苦。據說,這樣,將來結出的稻谷會象黃飯一樣金黃,紅蛋一樣飽滿。

            吃罷飯,人們要在田間舉行的隆重開秧門儀式。他們穿上嶄新的服裝,前往寨里最大的一塊水田,由承包這塊田的主人的主婦,拔下第一把稻秧,請一位寨里年紀大、威信高、富有生產經驗的長者栽下第一窩秧苗,祝賀秋來獲得豐收。據說,這第一窩秧是否成活。隨后,大家才紛紛下田插身。

            根據風俗,開秧門這天,凡是從這里經過的人,不論是男是女,也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主人將會用那帶著泥土芳香的手,拉你下田去參加這一盛大的活動??v是你不會插秧,哪怕是歪歪斜斜的插上幾支,主人也很高興,因為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懊鐞勰谩惫? 栽完秧后,哈價人(哈尼族支系)都要過一次“苗愛拿”節──漢語意為“插完秧后的休息天”。這個節日選在五月上旬的一天。這天,全寨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牛、各家分一份回去煮食,表示栽秧結束。

            過了“苗愛拿”節,就可吹牛角號,宣布耕??梢孕菹⒘?。據說:從前過“苗愛拿”節時,一個牧童想把家里的兩頭耕牛趕到山上去放牧,勞動成習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總往田里跑,牧童沒辦法,就吹起牛角號對耕牛說:“可愛的老年,前些日子你太辛苦了,現在秧已插完,請你休息吧?!备>谷宦牰?,歡快的跑上山去了……

            按照當地習俗,在節日這天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一碗酒潑在割來的青草上,然后再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以示對耕牛一年辛勤勞苦的慰勞。然后把犁耙、鋤頭洗凈收好。晚上,燃起一堆堆篝火,全寨子的人們到草坪上跳舞、唱歌、慶?!懊鐞勰谩惫?。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熱門圖文
            牡丹江市| 扎鲁特旗| 澳门| 栾城县| 通化市| 新余市| 类乌齐县| 岢岚县| 长春市| 垣曲县| 大名县| 榆中县| 安远县| 金湖县| 普兰店市| 新邵县| 宿迁市| 湄潭县| 和林格尔县| 延寿县| 开封市| 紫阳县| 青岛市| 罗江县| 沧源| 迁西县| 九寨沟县| 台江县| 龙川县| 休宁县| 安仁县| 拜泉县| 云南省| 灵台县| 遂川县| 开封县| 渝中区|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