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正月十六】熱度:956
正月十六是什么節日鬼節
農歷正月十六夜,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一個充滿無限樂趣而又歡快的日子。“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這首民謠不知在我們這里留傳了多少年了。所以當有人說,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東西吃,還不需要做家務。大年初一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們并不自由,因為大年初一有許多顧忌,尤其說話做事最不能隨便。而正月十六才真正是我們孩子的天下,是大人們隨心所欲玩的日子。
正月十六是鬼節日嗎
正月十六是中華傳統的農歷節日之一,“十六夜,炸糖糕,扛笆斗,舞火堆,誘人罵,送牛樁,街坊四鄰樂哈哈。”這首歌傳統式的民謠歌曲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大家在共度正月十六的情景。對于中華兒女而言,這一天是一個重大的節日,雖然這一天已經過去了,但是這一天還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于小孩子而言,這一天是十分開心的。
正月十六是不是元宵節
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月亮最圓之時往往在農歷十六。這是因為,月亮轉動的“步伐”有快有慢,地球正好位于太陽與月亮之間的“望日”時間也就不定。然而,根據專家觀測,今年正月十五正趕上“望日”,但中國龐村地區不知什么原因.代代相傳過正月十六而不過正月十五.也許月亮恰逢最圓,龐村地區這和現像.這無疑又為元宵佳節增添了幾分情趣與疑問。
正月十六是鬼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或十六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后,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F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定于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正月十五是鬼節
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為:上巳節(農歷三月三)、清明節(公歷4月4-6日交節)、中元節(盂蘭節、農歷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
正月十七是鬼節嗎
元宵節是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17。10月之15日分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口月福日,中元為地官郝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秋節是每年的8月15。因為三個節日都是十五,所以是3.15消費者權益日
正月十六是不是鬼節
每年的7月16日為國際冰壺日。冰壺又稱擲冰壺、冰上溜石,冰壺為圓壺狀,由花崗巖制成。冰壺運動14世紀發源于蘇格蘭,它是以隊為單位,在冬天結冰的池堤或江河上開展的一種游戲,是一項體力與智力相結合、趣味性很強的投擲類運動,集運動、娛樂、智慧和對抗于一身,具有很高的健身和觀賞價值。
正月十六過節
農歷正月十六夜,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一個充滿無限樂趣而又歡快的日子。“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
這首民謠不知在我們這里留傳了多少年了。所以當有人說,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東西吃,還不需要做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