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6ojqi"><address id="6ojqi"></address></div>
    <code id="6ojqi"><b id="6ojqi"><rt id="6ojqi"></rt></b></code>

    <thead id="6ojqi"></thead>

    1. <thead id="6ojqi"></thead>

        <meter id="6ojqi"></meter>

      1. <thead id="6ojqi"></thead>

          1. 返回首頁

            濟南的民俗文化

            來源:www.993144.com??時間:2023-02-06 11:17???點擊:316??編輯:admin???手機版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并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后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采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臺上或方桌上舞動,后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民間傳統藝術。

            4、“繡球燈”起源于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趙營村,是以手龍和繡球燈為道具,以武術和民藝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長清趙營村,組有武術團,武術團以武打動作為主,添加上民間春節扮玩的戲耍動作,編排了一套粗獷有力、灑脫豪放的手龍繡球舞。

            人們以竹條扎制的手龍和繡球燈在有節奏的鑼鼓聲中盡情玩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漫長的400余年,玩耍的人們不斷加工、整理,使“手龍繡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后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昆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6、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77年歷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

            7、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8、 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濟陽鼓子秧歌,繼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類)之后,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鼓子秧歌興起于明朝永樂年間,已有2000年的發展史,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濟陽鼓子秧歌分別在國家、省、市等各級藝術節上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演員獎。并多次赴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于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相公鎮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于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于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濟南風俗

            千佛山廟會

            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為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

            濟南藥市會

            濟南藥市會在清初就已經興起,是全國三大藥市會之一。舊時,濟南趵突泉南門偏西有藥王廟,傳說夏歷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生日,每年這天,藥商、藥農和民眾多到藥王廟祭祀,廟內主持雇戲班演戲,藥商、藥農便攜各種中草藥和中成藥來此出售。

            3.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墻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

            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4.濟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后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

            找到藕枝后,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涂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后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5.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6.曲水流觴

            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被定為“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晉以后,又把這一天確定為三月初三。在這天修以后,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

            游樂的人們,列坐在環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于托盤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順流飄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一轉彎處未停,也會在后一個轉彎處停下。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后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

            7.“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

            擴展資料

            濟南歷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位于歷城區大佛村,鑿山而成,建于隋代,為山東第一大佛)。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后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夏歷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fuxi)儀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曲水流觴

            1、鼓子秧歌: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并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后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濟南羽毛畫: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采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飄色,又稱抬閣、芯子。集服飾、色彩、化妝、裝飾、表演和金屬工藝等技藝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和工藝美的特點,是民間藝術百花園的一朵奇葩。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臺上或方桌上舞動,后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4、五月十三祭天習俗:在柳埠鎮一帶,人們對農歷的“五月十三”這一不屬于任何節日的一天比較重視。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酒割肉,包水餃,過得十分隆重。傳說:這一天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是肯定要下雨的。于是,又有了“大旱小旱,不過五月十三”的預言。

            5、濟南千佛山廟會:千佛山廟會一年舉辦兩次,上半年是在春季的上巳節,這個習俗在漢代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當地百姓每逢巳節,便會到水邊沐浴,稱為“修禊”,寓意是祛不祥,保平安。而下半年的重陽節廟會,規模更大。每逢深秋,千佛山紅葉流丹,黃花閃金,松柏凝翠,美色濃郁,是登山健身賞菊觀景的好時節。

            6、濟南藥市會:傳說每年夏歷四月二十八是藥王的生日,因此每到這一天,藥商、藥農以及民眾們都會到藥王廟來祭祀,逐漸形成了規模。藥王廟里的主持會雇戲班子來此演出,吸引了大批觀眾,而藥商和藥弄也會攜帶各種中超要和中成藥來這里出售。

            7、明湖踩藕:泉城濟南盛產蓮藕,其中尤以大明湖的藕最為聞名。因為水深泥厚,又有蒲葦遮擋,因此想要采摘蓮藕,就只能下到水里,用腳去踩。由此一來明湖踩藕就逐漸成為濟南一種特別的傳統習俗。

            8、碧筒飲:荷花在泉城濟南中處處可見,因此也在濟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濟南有一個獨特的民間風俗與荷花有關,它叫做碧筒飲。

            9、濟南相聲 : 傳說:“曲山藝?!钡姆Q號古來有之,說的就是濟南的曲藝。相聲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北京學藝,天津練活,濟南踢門檻”的說法。說的是1943年孫少林于濟南創立“晨光茶社”,成為南來北往相聲藝人的“根據地”,全國許多相聲名家都要來濟南“踢碼頭”。

            10、山東快書:傳說:“當里個當,當里個當,話說武松武二郎??”說起山東快書,似乎人人都可以來上這么一段,但也似乎僅限于此。盡管并不發源于濟南,但山東快書卻在濟南興盛。山東快書脫胎于山東大鼓的“竄銅腔”。

            以《武松傳》起家,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流傳省內外的著名曲藝品種。當代山東快書已經分成高元鈞、楊立德兩派,而楊立德可算是正宗中的正宗。楊立德善說“俏口”、“貫口”,強調樸素的風趣幽默,拒絕過多的表演元素,這與山東曲藝一向的表演風格很相似。

            擴展資料:

            傳統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下來的,具有穩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成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準則。傳統習俗的內容是復雜的。

            存在于一個社會的傳統習俗大體上分兩部份: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其源遠流長,時代久遠,具有社會性,集團性,民族性的特點.不同地區,不同集體,不同民族都具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如不同民族的民風習俗.二是適應現實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如新中國成立后所倡導的新的生活習俗。

            # 濟南千佛山廟會

            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為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下到山腰興國禪寺間一公里多的山路兩旁有固定和流動攤位1000多個,經營日用百貨、土特產、風味小吃、工藝美術品等,來自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 濟南藥市會

            濟南藥市會在清初就已經興起,是全國三大藥市會之一,規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國)、河南禹州(今禹縣)略小。舊時,濟南趵突泉南門偏西有藥王廟,傳說夏歷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生日,每年這天,藥商、藥農和民眾多到藥王廟祭祀,廟內主持雇戲班演戲,觀者如堵,藥商、藥農便攜各種中草藥和中成藥來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攜各種商品來此交易,買賣者多達上萬人,遂形成以藥王廟為中心的廟會,因廟會以買賣藥材為主,后又稱為“藥市會”。趕會的人逐年增多,會址便由趵突泉南門移到山水溝、三合街、正覺寺街、雙龍街、券門巷、祭壇巷一帶。1931年濟南市國藥業公會成立后,藥市會改從夏歷三月二十日開始,會期一般10~15天。趕濟南藥市會的主要是東北、華北、華南等省市及山東各地的藥農、藥商,韓國仁川等地的藥商當年也有來趕會的?!捌咂摺笔伦兒?,藥市會逐年衰敗,直到濟南解放后,藥市會才逐漸恢復。建國后的十幾年內,藥市會興盛,每年趕會群眾多達幾十萬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有幾百年歷史的濟南藥市會中止。70年代末,濟南千佛山廟會恢復,藥商、藥農多趕千佛山廟會,中草藥交易遂成為千佛山廟會的一部分內容。

            #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墻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后,放在河里,讓它順流飄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蕩蕩,河水映得彤紅。據說河里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燈是佛教的一種迷信活動。

            當年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廟里的道士們,也在農歷七月三十日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們白天念經,招待來廟里燒香的“施主”,并找扎紙工人用彩紙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們穿上花花綠綠的錦繡法衣,敲響鐃鈸,吹起笙笛,從幾十層臺階高的北極廟列隊出來,到法船前面焚化“疏頭”,同時,把彩紙扎的大型法船燒掉。一時間,烈火熊熊,照得滿湖通明,使整個濟南市為之轟動。以致廟內、湖畔,萬頭攢動,擁擠不堪。解放后,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燈”等活動已不復見。

            # 濟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采摘蓮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后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涂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后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 濟南的民俗彩燈

            反映濟南民俗的大型彩燈組合燈會,濟南趵突泉燈會每年在春節之后拉開帷幕,為市民和海內外游客提供一道豐盛且別具風格的文化大餐。燈會凸顯了老濟南的民風民俗,將老濟南的集市、梨花大鼓、茶藝、龍舟賽等民間活動和農俗的七月七、乞巧節、中元節、花朝節、龍抬頭等節日集中體現出來。

            #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后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后即成“荷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里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后,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曲水流觴

            從漢朝開始,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為“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晉以后,又把這一天確定為三月初三。在這天修以后,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游樂的人們,列坐在環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于托盤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順流飄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一轉彎處未停,也會在后一個轉彎處停下。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后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這就叫“曲水流觴”或“流觴曲水”。晉代宗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的記載。遠在北魏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及在現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現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東流,至今曲水亭街。當時這里清流映帶,楊柳依依,岸平草軟,是曲水流觴的理想場所。

            現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舊,但溪流已無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由王府池子至起風橋一帶,溪流回環曲折、曲水流觴之跡,還是依稀可尋的。尤其這一帶還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泉城風格,來此一游,盡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觴”但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連忘返。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后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時將腌過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將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與香椿芽末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上香油拌勻即可食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凈水分,加鹽后揉搓均勻,再在調好的面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濟南的臘八 年畫 辭灶

            喝臘八粥、泡臘八醋預示了過年的信息。臘八粥源于佛教,相傳釋迦牟尼得到牧女的奶粥后,于臘八“成道”。后來僧家煮粥供佛,以示紀念。臘八粥用小米、江米、紅小豆、黃米等熬制。臘八粥之美,全在粥果,有紅棗、栗子、核桃仁、花生、桂圓肉等。夜半淘米煮豆、剝殼剔仁,清晨熬好,合家聚食,饋送近鄰。這天還要泡“臘八醋”:將潔白肥大的蒜瓣兒浸在貯醋的小壇里,封固,以備過年蘸餃子用。從臘八到除夕的二十多天,蒜味融進醋里,使酸辣味道適中。用臘八醋蘸熱水餃,蒜香噴鼻,誘人食欲。

            昔日濟南臘八過后,大大小小的鞭炮攤陸續擺上街頭。臘月十五以后,“年味”漸濃,長街幽巷里傳來“請灶王來――”、“皇歷啊――新皇歷――”的叫賣聲,劃破了寂寞寒冬的長空。街頭賣年貨的逐日增多,而年畫攤尤為引人注目。一張張花花綠綠的年畫,在飄浮著鞭炮火藥味的淡淡煙靄里,縱橫懸掛在路邊。年畫以濰坊楊家埠的為主,也偶爾有上海的彩印年畫。其內容大抵分四類:吉慶、風俗、故事、戲劇,每類二三十種。其中一幅《老鼠娶親》頗有風趣:十幾個老鼠皆穿大紅坎肩,豎起圓耳朵、撅著尖尖小嘴直立而行。有掌旗的、提燈籠的、抬花轎的、敲鑼的、吹嗩吶的……描龍繡鳳的花轎里還端坐著頭蒙流蘇蓋頭的老鼠新娘子,儀仗輿從悉如人世。記得某前輩曾戲賦詩曰:“老鼠今朝也做親,燈籠火把鬧盈門。新娘照例紅衣,翹起胡須十許根?!?/p>

            當年趵突泉外路南的勸業場里,有一鑲金牙的黑臉漢子,他的年畫攤最大。其人嗓門高,賣畫時還輔以趣語,如拿著《全家福圖》吆喝道:“看看啦!瞧瞧啵!兒孫滿堂全家福,下包子(水餃)、放火鞭,老太爺捋著胡子喝盅酒‘得’塊肉,夠多大福分!”逗得人們笑逐顏開。

            臘月二十前后,賣灶糖的上市了,灶糖是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王”(濟南人稱“辭灶”)的供品。千百年來各地對灶王有不同傳說,濟南一帶是這樣流傳的:灶王姓張,他致富后休棄了患難賢妻丁香,娶了一個叫海棠的美麗姑娘,豈料后來家財蕩盡,淪為乞丐。某日乞討到前妻門口,丁香出來施舍時,他羞愧難當,一頭扎進灶灰憋死了。只因他與玉皇大帝同姓,遂封為灶王?!霸钔鯃D”為木刻水彩套印。有意思的是,有的灶王圖上,灶王旁還并列著一位簪珠霞帔大阿福似的“摩登夫人”――尊稱“灶王奶奶”。她是復婚的丁香呢,還是海棠,誰也說不清。濟南人不在庭院里同植丁香、海棠免得兩位太太拈酸夾醋就緣于這一傳說。

            大家對“這尊神靈”并不太敬畏,只是擔心“以口舌不利于君子”,故用灶糖粘住他的嘴,讓他不在玉帝面前“外揚家丑”。灶糖是一種麥芽糖,大者如合柿,小者似橘,外裹芝麻,里則中空。賣者有一叉形支架,上置木盤,鋪一層粉紅彩紙。灶糖由大到小一層層排起來,宛若一座金字塔。祭灶時除供灶糖外,另備豆一盤,水一碗,那是飼喂“灶王馬”的,以便讓灶王騎上,風云兼程去“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黃昏時分,燒上香揭下舊圖,貼上新圖,把舊圖夾在火紙里在廚房外焚之。鞭炮聲聲,還須如《三字經》般念叨著:“二十三,灶糖粘,吃灶糖,別多言……”最妙的是,早年鄰人中一位老翁,祭畢還不放心,竟將一攤熔化的灶糖趁熱狠狠地糊住灶王嘴,然后才恭而敬之地送其升天。這一天,“過小年”,“喝盅酒,‘得’塊肉”是應有的“福分”。

            山東濟南傳統民俗文化《二鬼摔跤》悠久的娛樂文化!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巢湖市| 鞍山市| 得荣县| 民和| 定边县| 庆元县| 霍州市| 岳西县| 开化县| 寿阳县| 监利县| 沈丘县| 茌平县| 宁化县| 新巴尔虎右旗| 武邑县| 开封市| 江北区| 互助| 五峰| 屯留县| 天峨县| 宣威市| 炎陵县| 万载县| 临清市| 涿鹿县| 汉阴县| 湖州市| 万全县| 平江县| 永登县| 昭觉县| 清水河县| 民勤县| 仪陇县| 西林县|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