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各有什么影響?
一、首次出行:
時間: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
目的: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 作用: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于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二、二次出征:
時間: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目的: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 作用: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二、張騫的歷史戰績?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張騫先后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產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產品[4]。張騫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三、張騫出使西域遇到哪些困難?他是如何解決的?急需!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概在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 ),當時河西地區,仍然為匈奴占據。張騫奉命
出使,中途為匈 奴拘捕,被留置十余年,并在匈奴娶妻生子,但張騫仍不忘所負 使命,毅然乘隙逃脫,繼續
西行,通過大宛、康居,終於抵達大 月氏。但大月氏剛重建領土,所得土地肥沃,生活安定,已無意 對匈奴
報復。張騫停留年余,交涉不得要領,於是啟程返國,途 中又為匈奴捕獲,被囚年余,于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逃歸 ,前后共計十三年。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使命,雖未達成,但卻了解西域 的情勢,知道
西域除大月氏外,尚有其他國家可以結盟。
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打通西域通道,張騫乃建議武帝聯結烏孫, 以斷匈奴右臂。因此再度出使,率副使隨
從三百人,攜帶大批金 幣、絲帛出使,至烏孫。交涉雖無結果,但張騫派副使分赴大宛 、康居、大月氏、大
夏、安息等國訪問。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張騫偕同烏孫使者數十人返抵長安,而派往各地的副使也
都帶著諸國的使臣回國答聘。
基本上就是這些是重點!有個別繁體字,仔細一點!
困難:去的途中被匈奴劫持,拘禁了好多年
方法:后來找準機會逃了出來
困難:在回來的時候被匈奴拘禁了
方法:在匈奴的內亂中逃了出來
我就是那么寫的反正我每次都隨便寫寫~~
生存
四、張騫此次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難和險阻
張騫此次出使西域遇到了這些困難和險阻
大漠、戈壁,自然條件艱苦,土匪,匈奴的攔截和常年扣押,時時有殺身之險,食物短缺